碰撞与生成
——记工作室阅读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散文是我们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,每篇风格各异,非常难教。长期以来我们随意地教散文,不知“类”也不解“篇”。为深化散文教学研究,程日东与胡丽华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散文阅读教学研讨会,特意请年轻教师倪嫣婷与特级教师肖培东上研讨课,探讨教学之道。 精彩课堂 第一节课是倪嫣婷老师的《回忆鲁迅先生》,倪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“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馆策划征集”的大情境。引导学生在了解鲁迅与萧红间的故事与阅读课文的基础上,布局规划三个展厅:珍贵相片馆、重要文物馆、独家记忆馆,最后师生共同撰写“展览后记”。整堂课内容丰满充实,教法新潮灵动,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。 第二节课是肖培东老师的《闲话‘老王’》。肖老师一上来就是与学生闲话老王的“老”字,由此导入课文。紧跟着领着学生反复朗读咂味课文,探讨“转述”手法与直接描写在课文中的两处运用;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和闲笔,将文本解读引到文本深处。肖老师的课,看似浅浅闲话,实则深而有致。 两节课风格迥异,倪老师的课用情境化任务式学习构筑课堂,肖老师用朗读法和点拨法展开教学,前者新锐,后者深沉,形成碰撞。 课后 沙龙 课后我们意犹未尽,团坐长谈。肖培东、程日东、胡丽华、倪嫣婷老师与工作室成员们围坐在一圈,畅谈散文教学之道。首先两位上课老师阐述自己的课堂设计,同时也是传递各自散文教学的理念。倪老师敢于创新,肖老师沉稳老道,两位老师的设计各有妙处。在座老师对这两节课做了很高的评价。 程日东 嫣婷作为一个年轻老师有这么多的想法,摈弃传统,大胆创新,非常值得肯定。我觉得这篇课文本来很碎片化,很有萧红的个人色彩,很难读。倪老师让学生在一个情境任务中,可以直接正面去接触鲁迅先生,让鲁迅先生这样直接向我们走过来,走到我们生活当中来,不是很好嘛。我们的语文如果是这样,我觉得语文也不是那么难那么神秘。不过情境教学是一把双刃剑,一不小心也会让我们的课堂与文本若即若离。如何能走到文本深处,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。而肖老师的课是如何走到杨绛的语言系统里去的呢?这一点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揣摩学习。 胡丽华 今天两节课都是回忆性散文教学,一堂教读课,一堂自读课。肖老师的课云淡风轻,却让人于无声处听到惊雷。倪老师的课用综合性活动式教学,非常大胆敢设计。两堂课放在一起有个类比。综合性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展示,教师更多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。学生在展示的时候能否走到语言的深处,实际上是由一直以来的精读课的教学来决定的。肖老师的课对文本的把握非常到位,整节课就像一首散文诗,这种上课的功底是我们语文老师长期的追求。 肖培东 倪老师非常有想法,非常敢设计。老师用“为纪念鲁迅而布置纪念展厅”为情境展开教学,孩子们一组组的展示布置计划:珍贵的相片厅、重要文物馆、独家记忆馆。这堂课我感觉很别致,这是一种情境教学的模式,就是想通过学生自我的展示相关的设计,而引导到这个课文的这个深处去。年轻真好,就是有想法有创新。青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敢想,因为如果你在最初课堂设计中,你都是一个不敢顶风作浪的人,你后面的以后的课堂里面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风浪。 沙龙互动 听完两位老师的阐述与三位老师的评课,学员们纷纷就自己的教学困惑与沙龙主咖们交流。 问 肖老师在提问“作者为何要用转述”时,有没有担心学生达不到那个深度,肖老师是如何将学生带到文本深处的呢? 答 教学的魅力一定在错综当中走出一条曲径。你不要担心学生答不出来,你要关心的是用怎样的一种手段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本解读。所以你不要急,你只需等待学生去——读!尽量少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结论,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,课堂就活起来了。 问 肖老师在文本解读和支架铺设方面有什么秘籍可以传授给我们。 答 解读的支架就在语言分析中。老师们在阅读时有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:第一,大家都看得到的,我有没有看到;第二,我有没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;第三,我自己的解读步骤是怎样的。你将这三个习惯贯彻下来,你的文本解读就有门路了。 问 答 我们语文老师就像绍兴老酒,越陈越香,你的生活历练对我们的文本解读非常有帮助;你要有一颗善感的心,经常去写写想想,哪怕一篇老文章,用新的思考去读,也能读出新意。 答 我们阅读时一定要抛弃一些原有的标签,读鲁迅我们把他头上的光环都去掉,去掉之后反而有常读常新的感觉。我记得肖老师说过,每次课文解读的时候都去想——学生在读这个文本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困惑和障碍;而我读的时候有怎样的困惑和障碍,有可能就是学生困惑的一个地方,找到这样一个契合点,就是我们课堂的切入点。 答 我的建议就是一篇文章拿来以后,一定要彻底的改变自己的备课步骤。我们现在很多人备课是资料优先、“百度备课”,这是错误的。我的方法是:先读,绝对不看任何资料,读了以后写下来,再把自己写下来的解读跟我们教参的东西进行比较碰撞。一比较你就能发现自己的短板或者优点,长期下来你就能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解读。 小编有话 我们老师们在这样的时刻是幸福的。人们常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我们一线教师更需要有更伟岸的大树也来摇动一下我们。与肖特与程老师胡老师这样的名师一起探讨散文课堂的这个下午,阳光满地,大树婆娑,我们都抖落一身积尘,获得新的灵光。 学员杂感 每次观摩肖老师的课,听他的讲座、点评,脑海里总会萦绕四个字:静水流深。似他设计的“浅浅”的课一般,似他波澜不惊的课堂语言一般,其下总藏着思想的波滔汹涌,翻腾着智慧的大江大河。 这次轻松的沙龙中,最有共鸣的是两句话: 一、 情境的创设是点缀,落实文本是本质。 肖老师的课上最不缺的是朗读。他最常见的教法就是在不断创设的情景朗读中,让学生自己读着读着就读明白了。这样的无招胜有招,就是他的独门绝技。看似寻常,却在语言的缝隙中扎扎实实地走向文本深处。好的情境当然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,如果这花与课堂无关,不采也无妨的。 二、 课堂教学就是人品教学。 这是一句颇有哲思的总结。教育始于真爱。当一个老师的课不仅仅是为学生奔向考试而设计,更希望是为点亮孩子的思想和人生而准备时,他在课堂上就会心中有文本,眼里有学生。他就会自觉地倾听、鼓励和赞美,自然地点拨、引导和激发。作为老师,看到孩子眼中有光芒,自己心中就会有甜蜜。这真的就是老师最好的人品。 人品+智慧,这一定就是老师的魅力所在了! 李逸如 1月15日,我和柳是歪打误撞地最早到会场的,随后到的是肖老师,他足足早到了50分钟。肖老师要在第二节课才上《老王》,这节课肖老师通过行云流水,潜滋慢长般地教学,带领学生领会字里行间的话,使作者的情感和思想,自然地抵达学生的心田。看似浅浅的足迹,实则深深的耕耘,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课堂深处,都可看出肖老师是一位温暖而有温情的人,跟着光,成为光,向肖老师学习,在细节处打磨自己。 胡丹茜 小编后记 语文教学世界纷繁多变,各种教学风潮起起落落。肖特给我们最实在的一个忠告是:“素读!”只有自己一猛子扎到文本深处,才能找到语文课堂的本质。正如肖特所说:“精彩是怎么炼成的?一个字,‘扎’。把心深扎进语文教学的土壤中,扎进思考,扎进智慧,扎进创造,你方能扎出灵性、扎出厚实、扎出绚丽。” 我们都是追风的语文老师,追逐着名师的身后亦步亦趋,却学不来其根本。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感谢工作室策划组织了这样的活动,正是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我们找到身上不足之处,抖落一身尘埃,扬蹄奋行。希望能多参与这样的活动。 END 少年鞍马勤远行 编稿/乐清市白石中雁学校一 肖慧敏 编稿/乐清市柳市镇第一中学一一 薛曼丽 编辑/审稿/温州胡丽华名师工作室 胡丽华